京剧能否继续生存?戏曲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的,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里,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文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随着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
010-85803387 立即咨询
发布时间:2022-10-29 热度:
戏曲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的,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里,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文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随着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化态势,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己经不复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己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保护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把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作为“文化遗产日”。这对于开展戏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加强戏曲剧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结合戏曲剧种的保护发展工作,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剧种和剧团面临的生存困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2002年到2004年承担了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我们先后到浙江、陕西、广西、福建、安徽、河南、青海、贵州的部分地区和山西全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向十几个省市的戏曲剧团、研究单位发放了100多份调查表,了解到进入新时期以来,各地戏曲剧种剧团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
国营戏曲剧团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以闽南为例,政府给国营剧团的工资,梨园戏、木偶戏、歌舞团是百分之八十,高甲戏、莆仙戏是百分之六十。1998年以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仅能发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其余靠演出收入来支付。以仙游县鲤声剧团为例:一年的工资和各项费用需要开支140万元。财政拨款60万元,演出收入30万元,缺口50万元。如此拮据的经济状况,让剧团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的生活条件,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目前,闽南国营戏曲剧团的平均工资约700元,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因此,多数演员为生活所迫,从事第二职业,以此维持生活。最近,原莆田县莆仙戏一团和二团还陷入更大的困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一团的团部被退还给基督教使用,二团的团部也因道路扩建被拆除,两个剧团办公无地点,演职人员住房无着落,排练无场所,又正逢莆田市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后,原来的莆田县改为荔城区,剧团的归属一时未定,更使得演职人员人心浮动。二团还勉强维持演出;一团的队伍已基本溃散,相当一部分艺术骨干为生计只好到民间职业剧团去演出了。由于经费方面的困难,剧团除演出人员外,已无力负担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等艺术创作人员的工资。莆田县莆仙戏一团的编剧郑文金,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老编剧。剧团无力排演他创作的新戏,他变成了剧团的“包袱”,三年没有领到工资,后在莆田市文化局的关怀下,调进市艺术研究所,从事莆仙戏研究,才解决了工资问题。该团的音乐设计陈承恩,已经5年没有领到工资了,靠给民营剧团排戏作曲为生,生活没有保障。南安县高甲戏剧团的原团长张芳颂,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编剧和经营管理人才,他创作的《大汉魂》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剧团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艺术表演团体。不料,剧团被个人承包,他成为失业下岗人员,已经3年没有领到工资了。山西临猗眉户剧团是一个以现代戏见长,闻名全国的剧团,因是集体所有制。剧团的一切开支都要靠演出收入,无力排演新戏,该团的一级编剧已经数年领不到工资。山西晋城襄垣秧歌剧团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的剧团。也因是集体所有制,发不出工资。该团有3个在1946年参加工作的乐师,有三年时间领不到退休金,到农贸市场上以贩卖蔬菜为生,后几经向省、市反映,才领到一个月500元的退休金。山西、河南、陕西是戏曲大省,群众爱看戏,戏曲剧种多,但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给剧团的拨款非常少,如山西忻州市级剧团只有百分之二十,县级剧团几乎是分文没有,剧团全靠演出收入维持。经营好的剧团还能勉强维持演员的基本生活,经营差的剧团已经解散。县级剧团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剧团已经解散,能维持到现在的,也困难重重。如山西临县晋剧团在晋西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剧团,有自己的剧场和演员宿舍。近年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县财政无力投入,剧团卖掉了剧场和房产来添置必要的演出设备,勉强维持演出。
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由于剧团经济状况的拮据,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使得不少演职员难安其业,有的出国去做劳工,有的下海经商或改行做其它工作,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甚至连目前莆仙戏最优秀的旦角演员、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王少媛都辞去团长职务,欲调离剧团工作。她在谈到她离团的原因时难过地说:“做一个表演艺术家是我从小的理想,后来我抱着对莆仙戏的热爱到艺校学戏,毕业后在老师们的培养下,我成为莆仙戏第一个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当团长这几年来,为了剧团的建设,我没黑没夜地干,不辞辛苦,绞尽脑汁,但还是不能将剧团带出困境。过去领导和老师教育我们,说演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一个演员,特别是名角,是令人羡慕的。但我们现在和旧社会的戏子一样,为生存常年在草台演出,排演不了新戏,展现不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现在我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能适应长年累月下乡演出,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不得不离开剧团,另谋生路。”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刘晋苗有同感,她说:“现在剧团的生活很艰难。为了增加演出收入赶台口,从一个台口赶到另一个台口晚上10点钟也得演出,有时一天顾不上吃一顿饭,但还挣不出基本工资。呼吁上级重视艺术人才,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我一起毕业到剧团工作的有40多人,因为剧团生活太苦,现在只剩下我和吴国华、张宝平、李秀芸4个人了。我耽心退休以后没有生活保障。”
莆田市艺校是培养莆仙戏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曾经为莆仙戏培养了一批演员和演奏员。过去招生,每年报名者有数千人。家长为了送自己的孩子到艺校学戏,千方百计找关系,走后门。艺校的学生,经常是百里挑一。但目前由于国营剧团要“断奶”的传闻影响和艺校实行每个学生每年四千多元的学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源。学戏历来是一个比较苦的行业,一是学的时间长,学员从娃娃学起,没有五六年时间,难以成才;二是艰苦,起早贪黑,夏练三伏,冬练数九;三是没有人身自由,常挨打受骂。过去学戏的多是穷人家的子弟,一是不用交学费,管吃、管穿、管住,出科后有一技之长、谋生的手段。解放后,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戏者大部分仍然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农家子弟。艺校实行高额学费制度后,农家子女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来报名学戏者大大减少。今年招生,三天只有十几个报名的。厦门市艺校、安溪县艺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艺校培养不出剧团需要的人才,加上老艺人有的离世,有的退休,已造成人才断层的危机,严重影响了闽南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山西的戏曲教育,晋城市艺校已经连续几年招不到戏曲专业的学生。我们去调研时,正是招生时候,三天仅有几个报名的,成不了一个班,无法开课,只好让学生转其它专业。笔者2004年4月在常州参加现代戏年会时听上海的同志讲,上海戏曲学校也是连续三年招不到学生了。去年我们在太原调研时,恰好山西省戏校招生。山西戏剧研究所的副所长阎玉庭是研究表演的,他应邀参加戏校招生复试,我问他今年的学生质量如何,他说参加复试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好演员的料。戏曲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身材、嗓音要好,还要有艺术的悟性。如果我们所招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呢?戏曲教育的不景气是戏曲危机最深层的爆发,这将会对我国的民族民间戏曲产生深远的、严重的不良后果。
3、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我国戏曲文化积淀深厚、遗产丰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一省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其中莆仙戏剧本达5000多种。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有一部分收藏在剧团,有相当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留在老艺人的脑袋里,或流散在社会上。但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一些老艺人掌握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巧也未能复排与传承,随时有因老艺人去世而失传的危险。
还有一些剧种已经消亡或濒临灭绝。如戏曲大省山西,1983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时调查统计,有49个戏曲剧种,20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经过调查统计,目前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28个,有21个已经消亡。在消亡的21个剧种中,不乏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如形成于宋金时期,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陕西的赛戏,形成于宋代,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传于晋南的锣鼓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罗戏、卷戏等等。陕西的第二大剧种汉调二簧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剧种,而且对京剧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汉调二簧的专业剧团还有20多个。文化大革命中,汉调二簧剧种遭到挫折,但时至1982年仍然有6个专业团。改革开放以后,汉调二簧陷入更加严重的危机。由于观众的锐减和经济的困难,剧团纷纷解散。2002年4月我们到安康采访时,仅剩下一个安康汉剧团。而且就是这样一个唯一的汉调二簧剧团,现在仍然处于濒临解散的危机中。再如打城戏是闽南戏曲中很有艺术特色的一个剧种,目前处境非常困难。不仅没有专业剧团,而且有一个能传承打城戏传统艺术的民间职业剧团-泉州市打城戏剧团,也由于观众少,已经连续几年亏损,濒临解体。类似的情况还有汉中地区的汉调桄桄剧种。
4、民间职业剧团过多和演出的随意性对国营剧团的演出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
福建、河南、山西农村戏曲演出市场比较活跃,是民间职业戏曲剧团较多的省份。如泉州市有民间职业剧团168个,莆田县有民间职业剧团99个,每年演出80000多场。这些民间职业剧团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搞的比较好的民间职业剧团,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河南临颖南街村剧团、河南开封蜂宝豫剧团等,要总结和推广他们立足乡村,为农民服务的经验。但民间职业剧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由于大多数民间职业剧团从艺人员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缺少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创作人才,演出较粗糙,缺少规范。如皇帝出场,没有太监;元帅出场,没有中军;小姐出场,没有丫鬟。有的民营剧团甚至为取得某种剧场效果,很随意地把京剧、黄梅戏和流行歌舞的东西加进莆仙戏等古老剧种中,造成了对传统艺术的破坏。有的民营剧团,为了获得营业执照,抢占演出市场,打着这个剧种的旗号,唱别的剧种,甚至冒充别的剧团。如打城戏,除吴天乙为团长的泉州打城戏剧团坚持演出打城戏外,其他几个打城戏民间职业剧团都在演高甲戏。由于管理上的无序,一些民间职业剧团仗着自己人员少,投资小,成本低的优势,压低戏价,与专业剧团争夺演出市场;还有的以高薪为诱饵来“挖角”,把专业剧团的艺术骨干拉走;还有一些人,钻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利用社会上的恶势力,做“戏老虎”。他们通过行贿等非法手段,以高价将台口定下,然后以低价转让给剧团,从中牟取暴利,控制演出市场,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盘剥。莆田有一个“戏老虎”,3年赚了几百万,买了住房和铺面房。由于无法可依,文化管理部门无法对这类“戏老虎”实行有效的打击。经纪人通过贿赂基层干部控制戏曲演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山西晋城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魏广麟在座谈会上说:“为了高额回扣,经记人引进演出质量很差的外地剧团和本地剧团竞争,造成了本地剧团经营困难,戏价走低。现在经营好的剧团,仅能糊口,谈不上发展。要打击不法戏曲经纪人,整顿戏曲演出市场。”
5、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和繁荣祖国的戏曲创作,中国戏剧家协会设立了“梅花奖”,文化部设立了“文华奖”,中宣部设立了“五个一工程奖”,各省也设有相应的奖项,这些评奖确实推动了戏剧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局面。有的得奖剧目,既受到专家的好评,又受到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如眉户《迟开的玫瑰》、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但有不少剧目叫好不叫座。福建戏曲近年来在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奖”以及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会演中连连得奖,如莆仙戏《新亭泪》、《秋风辞》、《状元与乞丐》、《鸭子丑小传》,梨园戏《节妇吟》,高甲戏《凤冠梦》、《玉珠串》,歌仔戏《白鹭女神》等等,这些戏在北京等地演出,受到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福建戏剧赢得声誉。但是,这些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获奖剧目,却没有一出能在现在的演出市场上流行的。经我们调查,其原因有三点:一、乡镇戏曲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有限,喜欢看他们熟悉的故事、人物,如以“东周列国”、“三国”、“水浒”、“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改编的传统戏,而这些得奖剧目的内容观众不熟悉,吸引不了人;二、乡镇演出往往与民俗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为菩萨过生日,为老人祝寿等,观众喜欢看轻松愉快的喜剧,不爱看悲剧;爱看故事性强、场面热闹的连台本戏,不爱看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哲理性强的剧目。而这些得奖剧目以悲剧为多,以思辨哲理见长。三、现在的得奖剧目常常以华丽的布景和大的歌舞场面吸引观众,而乡镇的草台舞台设备简陋,根本无法上演这些剧目。
毛泽东主席早在延安时期就批评了文艺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不良倾向,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在一些地方,高投资、大制作有越演越烈的趋向。闽南戏曲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但应该警惕。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形式脱离多数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戏曲的艺术规律,这是元杂剧和昆曲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目前一些戏曲剧种产生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6、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
陕西安康地区经济基础差,安康市仅有的一个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剧场,因没有维修资金,已多年不能使用。而闽南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除在厦门、泉州有少数综合性的文艺演出场所外,县城和乡镇、农村都没有像样的剧场。调查组在福建泉州街道、郊区,晋江农村、莆田市郊区;山西、河南、陕西、安徽等地乡镇所看到的演出,有少数固定的露天剧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陈旧狭小;大部分是临时搭建的戏棚,非常简陋,只能上演传统戏、小戏,无法上演新编的大型剧目。新剧目难以在乡镇演出,除了内容上的问题外,舞台简陋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除泉州高甲戏剧团、泉州木偶戏剧团、安溪高甲戏剧团等少数剧团有较好的排练场外,多数剧团没有排练场,或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现已破旧不堪、透风漏雨的排练场,很少有自己的剧场。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晋江市高甲戏剧团虽然地处繁华的市区,但排练场像一个简易的工棚。他们没有自己的剧场,在市区演出要租场,场租贵,得不偿失,只好退出城市演出市场,常年在乡镇演出。仙游县鲤声剧团在王少媛任团长时,多方呼吁奔走,争取来一些经费,建起了一个剧场。但因资金不足,剧场只建起了一个外壳,无钱装修内部、购置舞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
二、戏曲生存危机产生的原因
戏曲的生存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的原因,即社会和时代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耕时代形成的、千百年来作为我国城乡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的戏曲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巨大挑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外在的表现是从城市到乡村,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越来越小。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地人到北京想看京剧,到西安看秦腔,到成都看川剧不会有太多困难。现在平常的日子,想到西安看秦腔,到北京看京剧,到成都看川剧就不容易了。20岁以下的青年,没有进过戏曲剧场的占95%以上。陕西安康有一个汉调二黄剧种,我们到当地调查,中小学生大部分不知道当地有这样一个剧种。戏曲观众,不仅城市极少,农村也大幅度下降。我们到福建、河南、山西调查农村演戏的情况,在农村的演出剧场,也很少看到过去人山人海的观剧场面,在剧场中看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很少有青年和中年观众。按照一般规律,青年人是最爱热闹的,那么农村里的中青年戏曲观众到那里去了?我们在福建闽南调查时,采访过一户农家。三层楼房的大院里,只有老头、老太太两个老人。儿子带着儿媳和孙子到北京打工去了,每年春节时才回来住几天。江浙沿海一带的农村,地少人多,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年很多。这种情况已经发展到内地一些偏僻的农村。如我们今年春节期间到贵州黎平采集侗戏资料,据当地干部介绍,现在农村的业余侗戏很难开展,原因是喜爱演戏的青年都到广州、深圳打工去了,春节才回来住几天,没有时间排练节目。这可能是农村青年戏曲观众减少的重要原因。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特别是青壮年到城市谋生,反映了20时间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城市到农村的深刻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了人民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这是戏曲观众巨减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是戏曲内在的原因。在农耕时代形成的戏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落后于时代的变革。旧有的传统剧目引不起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戏曲原有的表现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艺术技巧不能满足反映现代生活的需要。戏曲的传统剧目,从夏商以前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到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无不展现其中,许多大戏剧种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之说。仅收入《京剧剧目大辞典》中的就有五千多种,收入《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的也有三千多种,福建一个省在20世纪60年代初搜集到的传统剧目多达15600多种。在清末民国初年,一个大戏剧种的挑班演员,至少能演出百出以上的剧目,艺术大家如京剧演员谭鑫培、梆子演员郭宝臣能戏都在三百出以上。他们不仅传承了本剧种本行当传统剧目的精华,而且不断有新剧目的推出;不仅演出剧目丰富,在一个剧场连演数月剧目不重复,而且技艺全面,“文武昆乱不挡”。但现在的戏曲演员,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休说能演百出,能演二三十出的已经非常优秀了。加工整理传统剧目,排演新戏,以获奖为目的,不从观众出发,这些年调演、汇演频繁,获奖的剧目不少,但能成为保留剧目,在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寥寥无几。于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演出质量下降,观众锐减,成为各个剧团、各个剧种的普遍现象和走不出去的怪圈。
戏曲艺术要保持长盛不衰和焕发艺术青春,一是艺术手段的更新,二是剧目思想内容与人民群众心灵的息息相通。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就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民族的、民间的、甚至外来的艺术营养,推陈出新。戏曲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多次在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从清乾嘉年间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社会已经结束了农耕时代,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的时期。戏曲的形式是否还会有一次变革?按照时代的要求和戏曲发展的规律来分析,这样一次变革是必然的。因此,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要鼓励各种形式的戏曲革新实践,只要在艺术形式上符合“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的基本特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受到青年观众喜爱的,都应该热情支持,并使之逐步完善。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新的戏曲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旧的戏曲形式的迅速灭绝。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呼唤新的戏曲表现形式,但旧的戏曲形态依然有它自己的一部分观众,但是决定戏曲前途和命运的是青年观众。一个剧种,如果不能贴近现实生活,不能反映占多数人的感情,难免要衰落,甚至会消亡。京剧、秦腔、豫剧、评剧等作为我国戏曲的主要剧种,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创作上演了《血泪仇》、《白毛女》、《小女婿》、《朝阳沟》等一大批反映现代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塑造当代青年形象的新戏。而现在的剧目创作,远离现实生活,回避社会矛盾,在历史题材上做文章,在灯光布景上翻花样,怎么能吸引观众?戏曲的危机,固然有艺术形式上的原因,但主要的是内容上的陈腐和脱离现实生活。
第三是剧团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现存县级以上政府管理的剧团,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多数戏曲职业班社的管理机制是灵活的、动态的。戏班没有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演员没有固定在某一个班社。那里有演出市场就到那里演出,那一个戏班给的戏价高就到那个戏班演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戏班和集体所有制剧团都成为国营或地方国营剧团。将演员固定在一个剧团,将一个剧团固定在一个地方,由某一级政府管理。剧团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提供,艺术创作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导、演出剧目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这种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戏曲剧种的保护和戏曲遗产的抢救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河北梆子、山西北路梆子、昆曲等许多濒危剧种的抢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地发掘传统剧目,80年代至90年代编纂出版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这些重大的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当时参与这些项目的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戏曲工作者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这是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功绩的,更不应该否定他们的成绩的。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剧团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有其弊端。如将剧团和演员固定在一个地方和一个单位,不利于剧团的发展和演员的成长。剧团现在的工资分配制度没有打破吃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弊端,不符合艺术生产的规律。行政部门对剧团艺术生产的干涉,使剧目创作和演出市场脱轨,制约了新戏的产生和普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剧团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加剧了剧团生存的困难、加速了剧种的消失等等。
三、对戏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和发展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对戏曲剧种保护发展的几点具体意见。
1、要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的自觉性
国务院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指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但是,中国戏曲发展到现在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保护并发展中国戏曲文化不仅是单纯地保护一种文化遗产的工作,而是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受外来侵害的大事,是摆在全党和各级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大事。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本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貌。因此,保护戏曲文化遗产不仅要成为一个口号、一种共识,而且要落实在保护每一个具体的剧种上。
2、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存戏曲剧种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丰富艺术遗产,有很高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剧种,比如象昆曲、京剧,闽南的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西北地区的秦腔,西南地区的川剧,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作为重点剧种来保护,建立舞台演出、培养人才、搜集整理研究为一体的剧院,使之成为继承和发展本剧种艺术的主要阵地。在经费上要实行全额拨款,所需经费主要由当地从财政上支出,国家和省里要予以重点资助。二是历史虽然悠久,有一定的艺术特点,但演出剧目不多,观众很少的剧种,如打城戏。这些剧种的内容和演出形式很难被现在的观众接受,被自然淘汰已在所难免。但其中有一些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东西,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尽快拨出专款,将这些剧种有特点的剧目、音乐、表演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三是观众较多,演出比较繁荣,处于发展中或新兴的剧种,如闽南的高甲戏、歌仔戏,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等,国家和当地政府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演出市场,经费主要靠演出收入,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但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院团作为艺术实验和示范单位。这些实验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创作上演精品剧目和进行艺术上探索实验,推广优秀的剧目,为民
参考资料:
<瞭望>一位学者的论文
作词:陈佳明
作曲:陈佳明
演唱:许美静
别再说是谁的错让一切成灰
除非放下心中的负累
一切难以挽回
你总爱让往事跟随怕过去白费
你总以为要体会人生
就要多爱几回
与其让你在我怀中枯萎
宁愿你犯错后悔
让你飞向梦中的世界
留我独自伤悲
与其让你在我爱中憔悴
宁愿你受伤流泪
莫非要你尝尽了苦悲
才懂真情可贵
别再说是谁的错让一切成灰
除非放下心中的负累
一切难以挽回
你总爱让往事跟随怕过去白费
你总以为要体会人生
就要多爱几回
与其让你在我怀中枯萎
宁愿你犯错后悔
让你飞向梦中的世界
留我独自伤悲
与其让你在我爱中憔悴
宁愿你受伤流泪
莫非要你尝尽了苦悲
才懂真情可贵
《遗憾》是许美静的经典作品,后来被很多新人翻唱。
许美静1995年的经典作品,许美静代表作之一。词曲由号称“新加坡李宗盛”的陈佳明创作,编曲则由吴庆隆完成;正是由于这张专辑《遗憾》和之后的《都是夜归人》,使得许美静名声大噪,在歌坛上也是日益攀升。
这首歌也被陈洁仪、巫启贤、方炯镔、李代沫、周明璟、田馥甄、薛之谦、赵天宇等歌坛新老将翻唱。
百度百科-遗憾
营业执照注册号从07年就从13位升到15位了,如果真有这么个执照,说明该企业多年未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和年检,也应是无效的了。
如果你办理个体工商户,那么经营副食品的营业执照直接到工商所办理。经营副食品需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这两个证都在工商所办。
企行财税主营业务: 公司注册、公司变更、代理记账、涉税处理、公司转让、公司注销、商标注册、公司户车牌转让,投资/资产/基金类公司转让, 免费咨询电话:010-85803387 。工商老师私人手机号:17701222182
有限责任公司概念,有限责任公司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
在北京注册公司,全程实现电子化,具体流程如下:登陆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上登记页面(http://scjgj.beijing.gov.cn/e...
开公司还在为天价办公室发愁?今天老司机带你解锁「零场地创业」新姿势!作为扎根北京财税圈8年的老炮儿,这篇保姆级教程手把手教你用虚拟地址合...
嘿,咱今儿就唠唠在北京注册成立外商投资企业公司那些事儿。设立外商投资公司流程可不少,得申领批准证书、办工商注册登记、办组织机构代码手续、...